笔趣阁 > 乡关峥嵘 > 第24章 第23章 岞峪金秋2

第24章 第23章 岞峪金秋2




        不满足于这些抽象的资料和数据,聊谈告一段落,我们就提议去走走看看,想在山里田间,寻找一些真切的感受和那些更自然实在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走出办公楼,我感觉这里一切都美,山清水秀,环境清宁,村舍逶迤,鸡犬相闻。我像回到了小时候住过的山村,感觉什么都清新而熟悉。村委会的左边,是幼儿园。一栋五彩缤纷的三层楼,看上去远比办公楼漂亮宽大,一层九间,差不多能够容纳近200名娇娇幼子,附近村组的孩子都送到了这里。支书说,村里还有一所小学,差不多也有近百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看着建设漂亮的学堂,设备齐全的操场,还有那些精致的玩具与游戏模型,我甚至有些羡慕。这些东西,我们小时候可能想都想象不到。现在的孩子,比我们小时候幸福百倍千倍。不巧赶上了周末,那种幼子天真烂漫读书、嬉戏的场景,只能凭栏想象,循着旧时的印象去追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向右,是村卫生室。我走进去,装模作样地看了看,和村医互通了名姓。这个看上去年轻文静,还微微有些羞涩腼腆的村医叫罗亨艳,本村人。据她介绍,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和残疾人,都是她的健康签约服务对象,平时除了生病出诊和拿药治病,每季度还定期做一次上门的巡回体检。这栋房子是她自家的,花了50多万,两层,二楼生活起居,一楼的一半做村卫生室,为本村和邻近的村民服务。另一半由丈夫李德江开商店,兼带着打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,免费为村民代缴电费水费,网上代卖农副土特产品,或者购买一些农资、生活用品等,方便村民买进卖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样?电子商务效果好吗?”作为商务工作者,看到电商,我自然兴趣浓郁,想了解一下村级店的运行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还可以啊!今年夏天,就卖了几千斤土豆。我们四月份才起步,要说还是可以的。现在秋天了,像核桃、板栗等农产品正在陆续上架。这些土特产天然纯正,应该会很好卖的。”提到电商,一旁的李老板满脸笑容地介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哦!那就好。我是搞商务的,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,可以联系我。”跟李德江聊了会电商,留下联系方式,我们继续去感受精准扶贫的精准和细微。

        岞峪地处保康黄堡镇东南的荆山腹地,梅家河与岞峪河(即蛮河的一段)在境内交汇,滚滚东逝。河谷两侧,山岭纵横驰骋,如龙似蛟。依山傍势的平缓处、开阔处,一栋栋砖混小楼掩映于青枝绿叶之间。房屋之外,是菜园,是田畴,是绕山缠户的平坦公路。沿着其中一条,我们不急不徐而行,深入林荫深处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户散落在林荫里,或裸露在平畴上,或高或矮,沿路而筑,差不多都是现代民居,仅有的几处黄土夯造的老屋,里面早已空空荡荡,人去屋空。陪同的村干部介绍,那都是刚刚搬迁后还没有来得及拆除的老房子。一路寻去,我们先是见到了邓丰乐,后又专门“遇”见了赵德梅。62岁的邓丰乐是位老党员,十分支持村里的工作,热心村里的公益事情,经常带头给公共林木锄草、浇水、施肥,保护村里的生态环境。赵德梅自从嫁到婆家起,就视婆婆为亲生母亲,孝顺有加,婆婆渴了,她递水;婆婆累了,她捶背;婆婆有病,她守在床前伺候,几十年如一日,连句埋怨都没有,是村里典型的道德模范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比如一组的张宗万,二组的赵德根,四组的童祖武,等等。这几年我们村在精准扶贫同时,也大力倡导时代新风,建设文化小康,涌现出许多各方面的典型,比如一组的阮长莲,四组的陈兴旺,是诚信方面的模范;二组的刘大志、四组的徐秀兰,是守法方面的模范……还有姜楚锦、赵德梅、袁观凤等,是尊老孝心方面的模范。”刘支书边与路过的村民打招呼,边熟练地介绍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富则民安,民富则风新。新时代的乡村,用最朴实的言行,一次次证实与践行着这个既浅显而深邃的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四

        走进吴家沟集中安置点已是午饭后了,此时,金色的阳光明显浓酽了许多,一湾湾沉甸甸的稻穗和一坡坡壮实的玉米越发的精神,开心地吸收着初秋的阳光走向更加的成熟。这里住着20户精准扶贫搬迁户,两排崭新的房屋相对而列,白墙红线,青瓦如鳞,在青山翠岭脚下,排出一个小方阵,整齐气派,像为精准扶贫打下的两个巨大的惊叹号,令人感慨,赞佩。

        46岁的张恒伍是住在其中的一户,他家2口人,分了这套50平米的安置房,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,除了种粮补助,还喂了5头牛,种了2亩土豆,吃穿不愁,收入逐渐有余,日子已经过得有滋有味。和我们说起精准扶贫政策,一个劲地夸现在政策好。说,“要不是精准扶贫,我还住在离这儿十几里的高山上,住老土房,吃土坑水,走路困难,发展困难,有东西卖不出钱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是的,集中安置让远离公路、交通不便、居住环境条件不佳的贫困户脱离了穷山苦水和阴暗潮湿的老土房,来到村镇中心,来到道路便捷畅通的平旷之地,安定之后,生活自然会越过越好,奔向小康。

        辞别张恒武,我们又先后走访了3户精准扶贫家庭,得到的情况是异常的一致。时间一晃而过,回程的路上,看见一位大嫂在路边菜地里打理菜园。走上前去攀谈才知道,大嫂并不是精准扶贫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嫂,不是精准扶贫户,您有没有意见?”家常话后,我引到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有啥意见?那都是评的,条件摆在那儿,自己评不上,怪谁?再说,虽然享受不到精准扶贫政策,但其他政策还不是一样不少。”大嫂一边不停地拔草扯菜,一边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有哪些其他政策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像粮食补贴、林地补贴、农村医保社保,一大些子,不都是政策?也不用争,人人有份,多好。只要人勤快,还怕没得饭吃?您说是不是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!看得出您是勤快人。”不是奉承,一会儿功夫,话也聊了,大嫂的活也丝毫没有落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告别大嫂,我们来到易地搬迁的精准扶贫户刘宗兵家,正巧赶上他从地里回来,腿上沾满泥土。吃着他顺路捡回来的新板栗,我们直奔主题。据刘宗兵介绍,他是从十几里外的堰湾搬过来的,离村委会不到二里地,一家5口住着125平米的砖混大房子,房子是国家出钱盖的,路是村里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真是感谢党和政府,这么好这么大的房子,过去做梦都不敢想。”刘宗兵一边介绍,一边引着我们看他的产业。这里是30多头肉猪,1头母猪,那里是6笼蜜蜂,10多亩杉树,10多亩白果(银杏)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呵呵,这么多产业,一年收入不少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去年光扶贫补贴就打满封顶了哩!”一旁的村干部插话疲道,“他们今年人均收入至少超过5千,脱贫一点都没有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不错嘛!”我知道,像他这样的精准扶贫户,产业补贴政策封顶就是1万块,“搞了这么多的产业,怎么做到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看我一个50多岁人,能做啥?打工吧,别人不想要,我也做不了。搞别的吧,一无技术,二无资本。前年村干部,还有工作队的领导多次上门,问我想发展什么产业,帮我想办法。合计来商量去,就搞了这些活路。拖家带口的,不奔不行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是啊!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交通、居住等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了,又有好政策,只要人勤劳,能吃苦,思发展,就一定能够脱贫致富,早日奔向小康。

        夕阳西下时,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村庄。回望岞峪,温柔秋阳下,秀丽的山山水水,坡坡岭岭,一片金黄。

  https://www.biqugebar.net/54367_54367254/10492077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bar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bar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