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带着神龙回娘家 > 第二百三十八章 油故村的来历

第二百三十八章 油故村的来历


需要另外说明的一件事是:在二蛇妖毁桥的时候,正有一条运香油的木船行到桥前,亲眼目睹了毁桥的全过程,把船上的老板吓了个半死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这是一只由邯郸市馆陶县出发,开往天津静海县,运送香油的货船。跟船的就是油店的掌柜,姓故,名耿直。又因为干的是榨油、卖油的生意,人称油故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一看牛骨桥断了,船只无法过去。而路程已经走了二分之一,家里还等着这批货款办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心里着急,急火攻心,一口气没上来,死了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围观的人一看出了人命,知道亓晓婷是神医,能治病救人,忙告诉了她。

        亓晓婷赶过来,给油故灌了一手捻葫芦龙涎草药水。待油故缓过来,把他交给跟船的小厮照顾,便急忙忙修桥事宜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醒过来以后,心想:这桥毁成这样,就是立马修,没个个数月也通不了船。

        家里又正等着用钱,如果能就近卖出去,哪怕少买个钱儿,也能解决燃眉之急。

        心里这么一想,便拖着虚弱的身子下了船,对围观的人们说:“各位叔叔大伯,婶子大娘,我是开船往天津静海送香油的,这桥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修好。不知这附近有没有卖油的铺子,家里等着用钱,我想把油趸卖出去,也好早日返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个中年男人说:“附近没有油铺,我们吃油得跑十来里地去金子乡打。这样吧,看你出门在外又有病,我给你号召号召,让老百姓都来买你的香油。你也少赚个儿,按批发价卖给人们,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油故两手抱拳作揖道:“如此甚好。我往外趸卖,也是批发价。我再让一分利,就劳大叔给抄敛抄敛,帮我把油卖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年男人向人群里招了招手,立时过来四个男人。中年男人对他们说明了油故的想法,一个男人说:“出门在外病倒了,这个忙咱得帮。把油卖了,回去空船还走的快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随即向围观的人群喊道:“大家别看了,再看桥也是断塌了。大家都回家拿香油瓶去,买香油支援掌柜的早些回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人们闻听,都纷纷议论起来: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个香油,能吃多少,打上二两就能吃半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,我家油瓶里还有点儿哩,不打算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香油不比炒菜油,有也可,没有也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…………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年男人摆摆手,站在高()岗儿上对大家说:“我知道香油不比炒菜油用的多,大家日子紧巴,有也可没有也可。但这次是为了帮助油掌柜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油掌柜的也是急等着钱用,忽然遇见桥出事,过不去了,这才急火攻心,犯了毛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他要不等钱用,也不至于急成这样。出门在外,谁也有灾着难着的时候,就算大家发善心,救搭他一步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么说,买油是在行好事呀?”人群中有人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年男人:“就算是吧,你看他刚从阎王殿里走了一遭,病病殃殃的,夜晚江面风凉,别再加重病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,这香油,我们打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人们说着,都纷纷回家拿油瓶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说:“我是前牛骨村的村长,我们村离着这里最远,人们来的不多。我想把你的油篓推到我们村里去卖,卖完了,连油篓待油钱一并给你送来。你可信得过我?”

        油故见人们说的诚恳,想也没想,便答应了,

        一个要这样做,其他四个人也都跟着效仿,说这样既能节省时间,还能让人们多买些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点头答应。于是,五个人把船上的油篓分了分,一块儿都弄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艄公看不上了,提醒油故说:“你与这里人生地不熟,连个名字也没留下。真要不回来了,你去哪里找人算账去?”

        油故闻听,心里也打起了小鼓儿,七上八下的,很不踏实。但油篓都被弄走了,也只有听天由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提心吊胆中过了一个多时辰,五个村长陆续来了,每个人都如数归还了油篓和油钱,一文都不带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感激不尽,千恩万谢。在村长们的催促下,一步三回头地开船往回赶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回到老家,对父亲——老掌柜的把情况一说,老掌柜很是感动,对儿子说:“儿啊,你这条命,是牛骨村的人们给的。要不是他们喊来神医,咱父子今生就见不到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经你这么一说,我认为,那里的人心田好,民风纯正,才救了你的一条命。但咱也不能有恩不报。眼下你母亲有病,咱的钱上答谢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了报答那里的人们对你的救命之恩,我想,不如在牛骨村开一个香油坊,咱按成本价卖给人们香油,以这种方式,报答人们对你的恩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油故闻听忙说:“父亲,孩儿也正有此意。这不正打算给你说哩嘛,没想到咱父子不谋而合,想到一块儿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还想,为了报答人们对我的救命之恩,除了按成本卖给人们香油外,我还打算把磨香油的手艺传给他们,在几个牛骨村里,都搞起油坊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不为别的,就为了推广这项技术,让那里的人们富裕起来,报答他们的恩情。还有那个神医,我也不知道是哪村的,总归是棘津州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那里开油坊,遇见她的机会还会大些。如果再见了她,也给母亲要一支神药水,让母亲尽快好起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掌柜的:“这个主意好!我们静海县有销路,他们磨出的香油,当地卖不了的,我们就收起来,运到静海县去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里咱按批发价收,静海那里油少价格高,咱只赚取中间差价。数量多了,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油故:“只是母亲面前,孩儿不能天天守着尽孝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掌柜:“只要你活着,就是尽孝哩。这次如果你回不来,你母亲还不得追了你去。好男儿志在四方,你只要闯出一番事业来,你母亲一准高兴的没法,说不定病情就能好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父子俩都是务实之人,急性子,只要认准了的事,就立马行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很快在东牛骨村开起了香油坊。

        油故的手艺好,他打的香油,一是清亮,二是纯香,夏天浇在小菜上,光闻那香味,就能增加食欲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东牛骨村干了不到一年,方圆十多里的人们都认准他家的油,加之他人缘好,买卖做的又精,生意十分火红。

        站稳脚跟打开市场以后,油故开始招收徒弟,把自己的榨油技术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。只要学会了,就鼓励他回家开油坊。

        人们见磨香油盈利,油故又肯教,纷纷到他的作坊里来学徒,学会了就自己另起炉灶。很快,五个牛骨村都建起了香油作坊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当地人买的外,剩余的全部交给油故,再有油故运往天津静海县,趸卖给批发商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销路好,来钱快,五个牛骨村的村民,几乎家家开油坊,五个村渐渐富裕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油故:

        就在他家一墙之隔,有个做杂货生意的店铺,掌柜姓乌,名子来。乌子来讲话有点冲,好抬死杠子,还爱好沾个小便宜,人们背地里便把他的名字倒过来,叫成了乌赖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人缘也不太好,生意做得也小,家境不算宽裕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和油故掌柜是近邻,两家相处的也还算好。油故掌柜便供着乌老板香油吃。乌掌柜也偶然回敬一些针头线脑的常用东西给油故掌柜。

        1111乌掌柜有一个三岁的女儿,长得很是乖巧伶俐。油故掌柜很喜欢,便认做干女儿,扯了两丈花布给干女儿做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套花衣服,乌掌柜也回敬了四坛酒。两家就“干亲家”的你来我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年冬天,油故掌柜老家送来信,说是老太太不行了。油故掌柜临行前,要把二十坛香油暂时放在乌掌柜家,说是等老太太过世后过了“五七”就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每个坛子都是封了口的,也不怕风吹雨淋,就放在乌掌柜家后院,顺墙根摆着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还弄了两样小菜请油故老板喝了两杯,算是送行。两个干亲家就此道了别,油故掌柜第二天一早就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1111话说这天,乌掌柜在后院铺了两张席子晒豆子,不知是谁家几只鸡从墙洞里钻进来了,连吃带刨,豆子滚的到处都是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看见了,气得抓起一只小板凳就砸,这一板凳飞出去却砸在了油故掌柜的香油坛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不由得叫了声“不好”,心想这下要赔人家一坛香油了。岂料坛子砸碎后,却不见一滴香油流出。而是坛底有两锭银子,在太阳光的照射下,闪闪发光,甚是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急忙跑过去,一手抓起一只银锭掂了掂:“乖乖,都是二十两的银元宝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又打开其它坛子,每坛都有两锭二十两重的银锭子。二十坛一共有四十锭——八百两。

        乌掌柜惊得目瞪口呆。心想:这么多银子,别说有了,连看也没看见过。乖乖,这油故掌柜还真能攒,平日还说打油利小,真是的,利小能攒下这么多银子?

  https://www.biqugebar.net/51_51983/18369508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bar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bar.net